1)第133章 秋收与税收_五岁小奶包:娘有万亩物资空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由于多年来的干旱,村里人并不觉得他们这个地方还会下雨,冰雹这种几十年都不见一次的灾祸,应该不会再发生了,所以对于提前收割稻子一事,有一半的村民持反对态度。

  “那些愚昧无知的村民简直说不通!”姜未一口气喝完杯子里的水,面上犹带了些怒气,“里正索性让愿意提前收割稻子的村民回家做准备,明天就开始收割,至于那些不愿意的人家,就不管了,随他们去了。”

  姜晓晓听着,也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昨天刚下了一场暴雨,夜间稍微还有些冷,但到了今天,太阳一升起来,就变得跟以往一样炎热,村民们肯定是觉得后面不会再下雨了,至于下冰雹的事,更是不会信。

  不过,想必这次冰雹的受灾范围应该不止玉河村,如果那些村庄也抱着这样的想法,那就糟了……

  经过里正的努力劝说,玉河村最后还是有一大半的人家愿意提前收割稻子。

  今年因为干旱和冰雹,地里的收成原本就不怎么好,往年一亩田能收一百五斤粮食,今年一亩能收一百斤粮食都算顶天了,一百斤的粮食要上缴15%,那就只剩八十多斤了。

  里正却叹了口气道:“今年还算少的,几年前边疆区域战乱频发,征得税更多,一年要上缴百分之三十的粮食,除了这个,每个村里的每户人家至少要出一个满十六岁的男丁服徭役。”

  姜晓晓忍不住想,等卖肥皂赚到了钱,她家要不也买几亩良田,种些水稻、麦子啥的,也总不能天天吃她家娘亲空间里的粮食,虽然不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但作为一个农民,家里有几亩良田是必须的。

  这人姜晓晓有印象,是刘大刚的大嫂,刘大刚上头还有一个大哥,不过常年不回家,在镇上做账房先生。

  这个时代已经有棉花了,但毕竟不是能吃的粮食,种植的人少,产量也少,棉絮的价格不便宜,村里人一般买不起,冬天御寒的衣物和被褥通常是用稻草或者芦絮作填充物。

  秋莲娘家也是支持提前收割稻子的那一批,赵有才和刘大刚都回家收稻子,就连负责帮她家赶马车送货的赵老头也回家收稻子了。

  就按正常的一个八口之家来说,家里最多的田里也不超过三十亩,有些人家更少,只有十多亩,一年秋收下来的粮食,交完税,勉强够吃。

  刘大刚正在用干稻草捆着稻草,闻声朝她看了来,咧嘴笑道:“晓晓咋来了?”

  姜家,以及刚和离分出来过的赵大嫂。

  这些干稻子留到冬天有大用,可以引火,还能铺在床上,也能塞进被套里御寒。

  院子里,姜晓晓靠在树荫下,查阅着制作肥皂的相关书籍,看了半响后起身活动一下,她一转头,就能看见在院外看候窑炉的赵大嫂,她时不时地

  请收藏:https://m.bil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