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3章 秋收与税收_五岁小奶包:娘有万亩物资空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往里面添加燃料。

  “大刚哥!”姜晓晓喊了一声,抬步走了进去。

  她家娘亲交待过窑炉的温度要保持在一个标准,不然里面的石灰石烧制不充分,赵大嫂丝毫不敢放松,时时刻刻盯着窑炉。

  怪不得这村里的人每家至少有二三十亩的田地,一年辛苦忙活下来到手的粮食却不多。

  “唉,晓晓,你来了,这是咱们村的税收名册。”里正捧着册子,深深叹了口气,“今年的土地税和人头税下来了,咱们永安县的村庄每家每户都要上缴百分之十五的粮食……”

  这个时代的一些礼法并不像她所在的那个世界,一般来说,女人跟丈夫和离后,理应回娘家的,但这个时代没有这种硬性要求,出嫁的女子可以选择出来自立门户,独自生活。

  这几天,一大半玉河村的人日夜不停地忙碌,除了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连七旬老人都一起出动了,花了五六天时间才将田里的稻子收回来。

  她忍不住走过去,定眼一看,这册子上面写满了玉河村的每户人家,后面详细地标注着每户人家家里有几亩田地。

  “刘伯,这是啥?”姜晓晓忍不住发问。

  但现在边疆区域的战事也不像往年那般频发,竟然还要交这么高的税!

  还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应该是里正的亲娘,正在细心地捡着地上散落的稻粒。

  男人们哼哧哼哧地打着稻穗,将上面的稻粒打下来,女人们拿着草叉将脱粒后的稻杆挑到一边晾晒,等干了以后捆起来堆成草垛子。

  秋收是庄户人家最忙的时候,姜晓晓逛了一圈下来,都没有人发觉她,大家都在埋头干活。

  这件事姜晓晓知道,她这具身体的亲爹就是在五年前被李家人推出去服徭役的。

  姜晓晓看了一圈院子,便见里正独自坐在台阶上,愁眉苦脸地看着手里的一份册子。

  这几天赵老头请假回家收稻子,镇上的货便由她家娘亲去送了。

  “百分之十五?!”姜晓晓倒吸一口凉气,“要这么多?!”

  姜晓晓走着走着,突然走到了里正家。

  里正家院门大大的敞开,全家老小都在晾晒稻子。

  姜晓晓扫视一圈院子,里正老伴正在用草叉扒拉着稻杆,旁边还有一个膀大腰圆的妇人正在脱稻粒,累得满头大汗。

  这个时代,田地是农民的根本,就算再贫穷的人家都有几亩田地,说起来,整个村子里,如今没有田地的就只有两家。

  她在家里待不住,索性去村里逛一圈。

  走在村里的土路上,她能看见还有少数几家的稻子没收割完,大部分是收割完了,正在家里的院子晾晒。

  百分之十五的税收对于姜晓晓来说,简直是骇人听闻,但对于里正来说,确实是算少的,他现在烦恼的是这个新下来的人头税。

  往年的人头税,成年人从十五岁开始到五十六岁,要交八百文的人头税,孩子从七岁到十四岁,要交两百文的人头税。

  但到了今年,孩子的起征税竟然提到了六岁!

  请收藏:https://m.bil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