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惊 喜_抗战之军工元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晚上李卫华本想开个夜校,让村里的青少年、尤其是民兵们学点文化知识,却惊讶地发现大家多少都识些字,反倒是他却因为不怎么会写繁体字被小小地鄙视了一把,只能推托说回国后才学写的汉字,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用同音字来替代,大家对此都表示了谅解。

  据刘海说,长冈乡的几个村识字率更高,12-18岁年龄段的青少年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百,他们这里七八成的识字率已经算是偏低的了,李卫华这才想起记忆里兴国县可是苏区的“模范县”,这个独一无二的称号看来并不光光是因为兴国县的百姓最革命而已,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兴国县都是中央苏区最好的。不过仔细说来,在江西苏区最兴盛的那几年,除了边缘县份和游击区,苏区青少年的入学率都相当地高,这是国统区那些受到外国资助搞出来的试点地区都没有做到的。在这件事上,如今还在长征途中的“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居功至伟......

  不管怎么样,村里的青少年大多识字肯定是一件大好事,李卫华对他们也愈发期待,甚至现在就早早教起了他们外语(日语里的“缴枪不杀”人人都得说溜了,方便将来抓俘虏,至于更高的要求嘛,只要愿学,李卫华就肯教,不愿学也不强求,毕竟外语固然重要,也不需要人人都当翻译。除了日语,李卫华还教大家英语和俄语,由于他一个人忙不过来,不得不让学到半桶水的民兵们互相学习,这种特别适用于师资匮乏时的学习方法也由此萌芽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日臻成熟,为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备将来抗战之用。更令人高兴的是,刘海还告诉李卫华一个秘密,原来当初红军离开时,兵工厂的大部分设备以及一门“重炮”因为无法带走,上面是要兵工厂将其炸掉的,但兵工厂上下却怎么也不舍得,另外也不想浪费有限的炸药,便将其中最具价值的那部分偷偷埋了起来,并告诉了刘海这个虽然已经被开除党籍却依然忠于革命事业的老人,以便将来有红军杀回苏区后可以取用。

  虽然李卫华考虑到现在人手不足,而没有同意刘海现在就将将那些宝贝起出来,但不管怎样,知道这件事后,李卫华便开始在民兵中间暗自留心,以期从中找出一些值得培养的军工人才,身为顶尖军工专家的他很清楚,虽说历史上的人民军队主要是靠缴获的方式取得武器弹药,但**的军工系统也绝对功不可没,而且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与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其贡献是越来越大的,像三大战役这种双方兵力加起来超过百万的大战,若没有兵工厂生产的弹药支持,光靠缴获是根本打不起的......

  次日,李卫华便带

  请收藏:https://m.bil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