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67章:武举_重生之我在曹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科举,分武举和文举。

  在林凡的前世,也是如此区分,不过前世古代重文轻武,文举与武举看似平等,但是文举的进士受重用的可能性更高。

  在明朝科举制度中,文举当中一甲进士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三甲也可外放做官,起步就是七品文官。

  一次文举,取士三四百人。

  但是武举就差了点意思,不管是公平性,还是录取人数以及比例都大为减少,而且平均录取20名进士,才有六七名武举进士。

  而且武举进士上限低,中进士折,可能会委任总旗或者小旗官职,也就是六七品的官职,但是后续提升就很困难。

  因为明朝的军事制度如同现在这个世界的诸国的卫所制,基本是靠着世袭,通过武举想出人头地实在是不太现实。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武举就算是在这个修行文明昌盛的世界,也是一个不太现实的晋升道路。

  尤其是诸国之中,主要是文举取士。

  不过就算是有文举,但是最后要坐到什么层次的官职,和修为也是必不可分,一般穷人家,要修行估计要等到做官以后。

  所以穷人家的人考取了秀才功名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才能找机会去修行,不然肚子没吃饱,哪有时间修行。

  所以,越早考取秀才功名之后,年纪不足十六者,这时候赶着修行的末班车去修行,未来才能有较为不错的修行前景。

  当然,取得了秀才功名也只是第一步,这时候能接触到的修行资源也是极少的,因为仅仅是有功名,但并不是官,所以没办法直接获取道修行资源与秘法。

  不过,这时候兴许地方的官员门阀会给你投来橄榄枝,开方修行资源。

  如果中举,从此有了做官的资格,这时候被吏部登记造册,不仅有俸禄,自有功法以及其他的修行资源赐予,这时候一个举人就是一个当地的世家豪门。

  说到底,治国需要文化,这是基础,修行也需要文化,这也是基础,但是能做多大的官,除了看政绩,也看修为。

  之前临安府的魏知府,一心修行,虽然没啥政绩,最后也做上了知府。

  所以,诸国之中虽有文举和武举,可实际上是以文举取士为主,但是,最后能走多远,修为很重要。

  在这大周官场,没有文举,直接就是武举,能都做官,就是看武举,文举则没有举办过。

  想到这里,林凡倒是不觉得有异常,大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诸国文化的源头,自然不缺教人读书识字的先生。

  但是,大周被强敌环伺,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修行者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举办武举而非文举,自然是理所应当。

  可也不是说大周也只有武官,没有文官,虽然是武举取士,但是最后做官也分文职和武职。

  另外,周朝的武举直接

  请收藏:https://m.bil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