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章 准备试手_重回1982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

  这对自己而言,是不是一个好机会?

  杨昌庭决心试一试。

  省城的情况他熟悉,如果,将几千斤嫩玉米拉到省城去售卖,一个玉米棒子只要赚一毛钱,就可赚一笔了吧。

  这个计划要做起来,具体的操作可得琢磨。如何收玉米棒子,价格怎么定?收到玉米之后,如何运输?从村里到省城,如何运送?车怎么解决?

  这次操作,还不能让老爸知道,要静悄悄的做。另外,明年就是83年了,会有一场席卷全国的严打运动,经济上的“投机倒把”就是其中一条重罪。

  几十年后与老爸见面,原以为会有很多话说,可真的面对面,父子俩没说几句。杨昌庭念头跳动中,将自己第一次行动大致定下。见老爸递来的五元钞票,不知要不要接。

  集市卖篾货回来,肯定是有些进项的,只是,全家人多,需要的花销可不少。老爸给自己五元钱,可真不少。或许是因为提到要去柳河同学家,才给的。

  要知道,如今在过年去亲戚家拜年,给一元的馈赠就是很大方的人家。有给五角的、一两角做压岁钱的。

  “拿着,到柳河去多少要花销的,看到有复习资料,就自己买吧。”老爸说。

  杨昌庭忍住泪,接过五元钞票。他裤袋里还有十二张十元的大钞票,这可不能让老爸得知,否则,无法解释钱的来历。

  “爸,我想带一点嫩玉米去柳河……”杨昌庭突然说,自己如果在村里或邻近村子收玉米棒,肯定会有消息传到老爸这里,这时候,先打一个埋伏,老爸就不会太在意。

  果然,老爸点点头,以为是带一点点去同学家,作为进门礼品的。

  老杨家分到的责任田和山地不多,因为父母、大哥、五妹、幺弟的户口都不在村里,只有二哥、杨昌庭和五妹三个人的户口在旧宅这边。

  分到的田土不多也是必然,老爸不干那个南瓜干部后回村干活,前年知青招工,下放人员返城。一家人有好几个都成为城镇户口,包括二哥也可能招工改变户口问题的。

  田地少,劳力分散,家里种植并不多。除了田里稻谷,山地的玉米主要是地坎边种的,也不指望种植玉米做粮食。

  老爸听杨昌庭说要带嫩玉米去柳河,自然不在意。

  家里玉米少,但村里玉米可不少。

  当晚,杨昌庭到队长家去串门,试探地问了问,说想要一些嫩玉米,村里的人会不会卖。队长家婶婶笑着表示,要点嫩玉米肯定没问题。

  杨昌庭也明白对方并不知道自己要多少,又说,“婶婶,如果我买嫩玉米,多少钱一个棒子?”

  “你要买嫩玉米?买多少?”婶婶很不懂,惊讶地说。

  “上千斤。”杨昌庭索性放一个大雷。

  “你要做什么?不知道嫩玉米不能放久吗?”婶婶关心地说。

  “我懂的,婶婶。我是真想买呢,得多少钱?”

  “我也不知到,从没有人这样买的。老玉米,市场是是多少钱一斗?算一算不就知道了,你是有学问的人。”

  杨昌庭有些尴尬,高中毕业是可参与进厂招工的,算半个文化人,但这些换算还真不行。

  柳河这里一斗二十五斤,老玉米要多少棒子可得一斗?一个玉米棒子大概有二三两干玉米,五个大棒子算一斤。目前柳河的玉米价格在元/斤样子,如此算下来,也就是五六个棒子给元。

  这样算法,农户肯不肯卖?

  杨昌庭想,自己用五十元来收玉米棒子,那该有多少?够不够?

  请收藏:https://m.bil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