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3.第二百四十二章_古典音乐之王[重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央,没有伯仲之分。而在那封面的右方,则是用大号字印刷着——

  《钢琴与小提琴的盛会,点燃巴黎之夜!》

  所有读者再细细往下一看,当他们看到那个作者的名字时,他们都是齐齐愣住,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作者——

  格拉特·李斯孟特!

  上帝啊,竟然是格拉特大师!这可是比利时当之无愧的顶级乐评大师了啊!果然,当夜受到邀请的乐评大师们都给这场合奏会写出了乐评,连格拉特大师也不例外啊!

  要知道,格拉特大师上一次写乐评还是一年前的事情了,说来也巧,他当时的乐评是写给维爱2017年度的第一次欧洲巡演,那时候正好也有提到当时的维爱副首席戚暮。而如今,时隔一年,他竟然再一次写乐评,所提到的人竟然又有戚暮!

  想到这,所有的读者们不由期待万分地打开了杂志,开始细细地看了起来。

  和过去四五天里发行的杂志、报刊一样,《国家音乐殿堂》的这篇评论也以夸赞为主,并且在一些诸如乐器的选择、奏鸣曲的改编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比如格拉特大师就非常赞同“戚暮选择了小公主‘伊蒂丝’进行演奏”的这一行为,他也认为“伊蒂丝”的声音更适合《流浪者之歌》,适合《雨点奏鸣曲》,当然,尤其适合最后的那一首安可曲《月光下的暮色》。

  在现场听到了这首奏鸣曲的观众,无不以“惊艳”、“震撼”、“永生难忘”这类的字眼来形容这首曲子。偏偏这首曲子并没有对外公开,他们就算再怎么形容这首四个乐章的奏鸣曲,也无法让读者感受到这首曲子震动心灵的力量。

  而在格拉特大师的乐评中,他也如同其他乐评家一样,深刻仔细地研究了这首新出世的曲子:《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即《月光下的暮色》。

  但是和其他乐评家不同的是,在稍微分析了一下这首曲子的组成与感情表达后,格拉特大师更关注起这首曲子的演奏者和作曲者。他在文章中表示,自己非常好奇戚暮在这首曲子的谱写中到底担任着什么样的身份。

  “奥斯顿·柏特莱姆向来是一位高产量的作曲大师,无论是其成名的《f大调》,还是几首精彩出色的钢琴协奏曲,都是古典音乐史上当之无愧的智慧结晶,可以流传百年而不变色。但是这一首《月光下的暮色》却显然有些超脱了柏特莱姆以往的作品,它更注重于情感的表达,在丰富反复的高难度技巧中,浓郁深刻的感情丝毫不逊色,甚至已经超脱了华丽的技巧,成为让人青睐的重要因素。”

  “这样一首带着创新色彩的奏鸣曲,让人不由地猜想:是否这首曲子的创新部分,都来自那位天才的小提琴家戚暮?”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乐评,那么戚暮还

  请收藏:https://m.bil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