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四十三章 人事安排_隋末之万钧之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希明的资历是够了,但,洛阳局势复杂,他应付起来还是有些太吃力,朕想调丘和过去。”当初姜万钧也没想到要将江南的那些世家迁到洛阳去,如此一来,就有些超出了褚亮的能力范围了。

  褚亮缺少丘和那种圆滑,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上,往往很被动。

  从这一段时间往来洛阳和长安的书信中就能发现,褚亮已经是焦头烂额。

  魏征思索了一下,“丘公到是一个坐镇洛阳的合适人选,但吏部那边,吏部侍郎岑文本,恐怕难以胜任……”

  魏征不是一个喜欢背后说人坏话的人,这一次也迫不得已。

  一旦丘和去了洛阳,那么吏部这边的实际管事的就成了吏部侍郎。

  前吏部侍郎刘炎已经被撤换,换成了岑文本。

  岑文本不仅年轻,而且出身是有“破绽”的,太容易遭人攻讦。

  在大宁的朝堂上,资历最老的,毫无疑问是当年跟随姜万钧从辽东战场上下来的那一批人。赤牛,霍方,白山,包文,包武,趙离这些人。

  然后就是姜万钧在赤水城时上船的,李纲,魏征,颜文远,颜大,颜二,席君买,李靖等。

  之后姜万钧被册封为“凉王”算是一道分水岭,李靖正好卡在那一个时间点上。

  后加入进来的丘和父子,褚亮父子,高士廉,长孙无忌,苏定方等。

  以上这三批均属“凉王府”一系。

  等到姜万钧入主长安,大宁建立之初,真正在朝堂上说了算的,依然都是“凉王府”这一套班底。

  除了萧瑀,内阁中没有一个新人。

  但在第一次抡才大典之后,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许敬宗,刘洎,崔元礼等人慢慢走上了前台。

  房玄龄入职户部任户部侍郎辅佐褚亮;杜如晦入职监部任监部侍郎辅佐魏征;于志宁不久前入职礼部任礼部侍郎接替了潘晏;许敬宗进了少府……

  这一比较,岑文本身份稍显有些尴尬,他和房玄龄几人不一样,他并未参加抡才大典。这也就使得,他少了一个“天子门生”这样一个光环。也与魏征,李纲,褚亮几位考官们少了“师徒之情”。

  偏偏他又不像秦琼和程咬金他们那样活跃,与同僚几乎没有什么往来。

  尤其在经历了萧贞等人的“祥瑞一案”和几个月前的江南考生“舞弊一案”后,江南一系的官员集体陷入了“萎靡不振”的状态。

  岑文本在朝堂之上孤木难支,如果有丘和在上头坐镇,岑文本这个吏部侍郎还是有一定分量的。可等丘和去了洛阳,岑文本就要难做了。

  之前在任命岑文本接替刘炎的时候,魏征是有些迟疑的,他更倾向于由王珪来接替刘炎。

  王珪和岑文本一样,都是后加入大宁的,但他更年长一些。

  作为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王珪曾在隋文帝时入召秘书内省,授太常治礼郎

  请收藏:https://m.bil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