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7章 我要回强地去_回到明末搞基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7章我要回强地去

  “按照规制,应当工部先定下人员,算定所需物资消耗,呈内阁用印之后,户部才能给钱。哪里有什么都没动,先来领钱的道理?”户部尚书毕自严目光古怪的看着徐光启,仿佛在责怪他根本就不该提这种要求一样。

  “毕大人。特事应当特办啊!制造火器,乃是关系到朝廷稳定的大事,这新式火器早一日制造出来,这天下就早一日稳定……”徐光启苦口婆心。

  他对毕自严还是很有好感的。

  相对于温体仁、周延儒这些热衷于党争,不把老百姓生死放在眼里的人来说,毕自严心中有百姓,光凭这一点,就赢得了徐光启的敬意。

  两年前,清兵入关,包围了京师。天下勤王兵马40万云集京师四周,粮草军饷供应成了严重的问题。

  毕自严连续月余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昼夜不停地手批口答处理后勤供应事务。在他的精心筹划下,粮饷供应及时,为挫败清军围城立了大功。

  清兵退走后,毕自严累得头脸肿得像斗一样大,口吐鲜血不止。崇祯帝非常感动,晋升他为太子太保。

  然而,随着王朝内忧外患日益加重,朝廷财政状况也不可逆转地日益恶化。毕自严虽竭尽全力也难挽狂澜。

  去年,兵部尚书梁廷栋请增天下田赋,在旧增520万两之外,再增新饷165万,崇祯帝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予以批准。又把全国百姓往死亡线上推了一步。

  在这种情况下,毕自严条上10事,提出补救措施,请崇祯注意百姓已到了家家悬釜的境地,请酌减天下赋税,以使小民有升斗之蓄。当然,他的意见崇祯皇帝无法接受。

  可徐光启却是因此,对毕自严颇有好感。

  也因此,他对毕自严充满了期待。

  “毕大人,您是忠君体国之臣,您一定能分得清利弊。工部那里,被温体仁所把持,他恨不得老夫不要造出火器来才好,不可能给老夫特事特办。所以,唯有指望毕大人你了啊!”

  毕自严眉头轻轻皱起。

  “徐大人,毕某也知道,大人是为君为国。但是,不合规矩的事情,不能做啊!朝廷的财政状况,大人是知道的。现在国库空虚,如果不是毕某收的紧,不要说剿匪赈灾的银子了,就连你我的饷银都要发不出来了啊!

  九边已经欠饷三个月,如果再不拨款,恐怕将士们都要反了。山陕连年干旱,今年又是大旱,需要拨款赈灾。这款项从何而来?

  毕大人造火铳,自然是急迫之事。但那火铳,不是一两日就能造的出来的。温阁老已经跟陛下奏明,要先行从强地购买一万支新式火铳。

  有了这万支火铳,可以先行装备一支军队。所以,造新型火铳之事,可以暂缓……”

  毕自严一番话,说得徐光启目瞪口呆。

  他知道,这

  请收藏:https://m.bil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