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五章 投稿《自然》杂志,物理界开启新一轮超导竞赛!_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有可能出现的,而且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信号。

  因为出现的概率比较小,王浩只是提了一句,也没有特别的在意。

  实验正式开始。

  物理实验室上下都忙碌起来,他们计划在十天之内完成所有的实验。

  这绝对是快速消耗经费的过程,十天就扔出去两到三千万,也让实验室上下所有人都振奋起来,他们都感觉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消耗大量的经费。

  每个人对待工作都非常的认真。

  当进行实验的时候,就变得更加认真,一丝不苟都不足以形容,有不少人做记录和计算,都是连续做了好几遍进行确定。

  何毅负责统筹实验。

  看着高昂的材料耗费如流水一般,每进行一次实验,都感觉像是剔骨割肉,心疼的咧嘴还朝着王浩抱怨着,“经费花的也太快了,像是这种实验,少做一次就是几百万。”

  “问题是,一次都不能少。”

  王浩倒是很淡然,经费耗费的确实快,但是成果也是很显著的,他一步步的添加了内容,微观形态塑造更完善了,“我已经尽量减少次数了。”

  “六次是最低数值,每个金属只进行两次实验,正常情况下,我觉得每一种金属都需要进行十次以上的比对实验。”

  “可惜啊,经费太少……”

  实验数据是存在误差的,两次实验结合在一起进行比对,有些数值进行取半分析,才能够让数据更加的精准。

  类似实验做的更多,数据肯定更加精准,只进行两次实验,次数还是太少了一些。

  不过重要的是趋向、是方法,必须要推导出结论,然后才能慢慢去完善,后续也不需要他自己去完善。

  只要把成果公开出去,肯定会有大量的机构做同类型研究。

  研究并不需要做交流重力实验,而是进行同领域的超导实验,记录数据反推就可以让数值变得更精准。

  这就是一个数字修正的过程。

  任何一个既定的物理常数,都不是第一次就完善的,后续几十年、上百年,会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慢慢的把常数进行修正,最终得到一个非常精准的数值。

  比如,万有引力常数。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G数值是多少,连他本人也不知道。

  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100多年,万有引力常量仍无准确结果,直到100多年后,英国人卡文迪利用扭秤,才巧妙测出这个常量。

  后来随着科技发展,又对于卡文迪测出的常数进行了精细修正。

  现在的‘元素超导临界温度常数’也是一样,他们只需要通过两次实验,来对微观形态进行完善,并确定常数的大致数值。

  这样就可以了。

  ……

  九天后。

  最后一次以‘锡’为材料的交流重力实验结束。

  实验室上下所有人都轻呼一口气。

  王浩也得到了最新的数据,并做

  请收藏:https://m.bil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